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摘抄
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摘抄之一
为留守娃举办检察开放日
编者按
黔江,地处重庆东南武陵山腹地,90%以上是山地,73%的人口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背篓,黔江山里人祖祖辈辈出行的必备。
2016年的一天,大山里突然来了两个人,他们穿着笔挺的制服,却背着与山里人一样的背篓,但背篓里装的不是蔬菜、粮食、农具,而是书本、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插线板、徽章。
他们说自己是检察官,坐下来就问家里几口人,跟别人有矛盾没有,村里有啥不平事没有……
慢慢地,山里人开始数着日子盼着这些没有架子的检察官到家坐一坐。
再往后,山里发生了很多故事和变化:周家与杨家化解了存在多年的土地纠纷;庞大姐打官司心里有底了;留守儿童知道怎样防范坏人骚扰;再也没人敢往小溪里排粪水了……
他们就是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石会检察室的检察官。3年来,“80后”检察官潘珂接过退休检察官徐维新留下的背篓,带着一群“90后”干警,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被山里人亲切地称为“背篓检察官”。
“政法战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为了这份责任,“背篓检察官”不仅翻山越岭走进了大山里,更走进了大山群众的心里。因为他们背的不仅是法治、公平、正义,更是对大山里群众的深情、关怀、帮扶。
日记主人:潘珂(黔江区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主任)
5月31日,晴。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
到早上8点半,车已在山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目的地是杉岭乡兴隆村希望小学。
这个时间点,“关注祖国未来,擦亮未检品牌”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应该在作开场准备了,那是黔江区人民检察院在黔江城区举行的活动,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和100余名学生、家长代表,在联娱影城召开未成年人保护题材微电影《楠楠》的首映式。一定热闹。我想。
和联娱影城的热闹不同,驶往山区的车上很安静,只能听见车窗外哗哗的雨声。
我清点着背篓里的电脑笔记本、投影仪、幕布等放映材料,想着希望小学的留守孩子们。
孩子们去不了城里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我们就把检察室送过去;乡村小学条件有限,没有声光电的多媒体设备,我们手提肩扛都要把多媒体背进去。
车忽然停了。
我从清点中抬起头来,透过车窗望出去,隐约几棵树木横亘在公路中间,泥土混着山石从山顶倾泻下来,像泥土瀑布。
“潘主任,怎么办?”司机问我。
功亏一篑吗?不,绝不。
40名山里的孩子们在等,他们在等“背篓检察官”来上法治课,他们在等人生的第一场电影,他们在等给外出务工的父母打一次“亲情电话”。
“大家背上背篓,我们走过去!”肩扛担挑,也要把设备搬上去,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顶着雨、踩着泥,山路很不好走。一直到9点40分,我们才到达兴隆希望小学,全校40名同学已经在走廊里面等了,清澈的眼睛里写满期待。
检徽挂教室、幕布竖讲台,安装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大山里的首映式,要开始了。
“同学们有谁去过电影院吗?”我问。
没有人举手。
于是,我说:“今天我们这间教室,就是‘莎姐’电影院了,我给同学们播放一部好看的影片,大家和城里的同学们一样,今天一起参加检察开放日。”
除了看电影,给外出的父母拨通“亲情电话”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内容了。我们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递给孩子们。
“爸爸我想你了。”
“六一你们回来吗?”
“妈妈,我每天走两个小时来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
教室里的气氛像过年一样,但我实在忍不住眼泪,躲出教室外。
没有多会儿,另外一名检察室工作人员也躲了出来。
“知道我们工作的意义了吗?他们是我们忠实的听众,我们是他们忠诚的卫士。”我说。
这个身高1米75的小伙子红着眼眶对我说:“主任,我们没白来!”
回程的路上,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关注留守儿童的信息。不久,有人联系到我,说打算为留守儿童做点什么,让我提点建议。
“先给教室安上铝合金窗户和玻璃吧。”我回答。
日记点评
梅玫(重庆市人大代表、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莎姐”检察官)
“背篓检察官”,给山里孩子们背去的不仅仅是人生的第一场电影,更是背去了法治的种子,传递着浓浓的司法温情。
我坚信,他们所播撒的法治种子会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这就是我们的“莎姐”新时代,以法律监督的担当,做未成年人的守护者!以司法为民的情怀,做困境儿童的国家监护人!以执法普法的行动,做法治精神的传播者!探索“枫桥经验”检察版,做社会治理的创新者!
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摘抄之二
空钩钓鱼
日记主人:谭森明(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工作人员)
5月28日,小雨。
“走,钓鱼去!”主任(濯水检察室主任潘珂)递给我一根空鱼竿,一马当先走出了检察室。
3天前的下午,接到主任电话。“穿便装,单位集合,出发下乡。”主任在电话那头说。原本以为是平常的背篓下乡,没想到会是去钓鱼。
“这不对啊,现在是禁渔期啊。”我心里直犯嘀咕,但还是跟着主任上了车。
车行驶在路上,我才弄明白,原来,刚刚接到村民举报,反映禁渔期有人在河道内拉网捕鱼,检察室现在就要赶往现场,摸排公益诉讼线索。
下午5点,我们到达现场。
车停在隐蔽处,手持钓竿、身背背篓,我们一行人步行来到河边,搭起鱼竿,摆起架势,决定现场蹲守。
“主任,怎么没有鱼饵啊?”
“我们又不是真来钓鱼的,带什么鱼饵。还有,别喊我主任,喊我师傅,小心暴露!”
这里草深丛密,蚊子贴着我的耳朵飞了过去,我实在待不下去了,问道:“师傅,那咱们空钓多久啊?待不住啊!”
“姜太公空钩钓鱼钓了3年,咱们最多钓一个晚上。姜太公钓的是周文王,咱们钓的是偷鱼的,性质不同,手法差不多……徒儿,想听民间故事不?”
主任一席话,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你一句我一句的打发着时间。
晚上8点37分,有了动静。
只见河中间几个阴影晃动,定睛一看,原来是有几条小船在拉网捕鱼。
有人电鱼!
我们心头一沉,这可是犯罪行为啊!我们立即将时间、地点等记录下来。回到车上,主任马上给渔政执法部门打电话,介绍了这里的情况。
“师傅,咱们可以撤了吧?”
“徒儿,撤啥撤啊,咱们的老本行还没干呢,还要守着看执法部门是不是来积极履职。”
就这样,我们师徒二人继续蹲守,直到执法部门的人员赶过来。
今天(5月28日——记者注)下午6点,我们再次拿着鱼竿,便装出发。
这次我已经很有经验了,在黔江区冯家镇的一处河道,我和主任架起鱼竿。
天公不作美,空中飘起了丝丝细雨。
“师傅,撤不?”
“雨小得很,就是落在身上有点冷,不过咱们有准备。”
说着,主任从背篓里拿出一把折叠伞:“这个有点小,咱俩凑合用。”
又过了一会儿。
“师傅,咱们总挑晚上休息时间过来,到底图什么啊?”我问。
“这里有个工厂,群众反映他们有偷着排污的现象,咱们来观察一下水质。”主任顿了顿,调侃我说,“谭太公,当事人也是这么想的,专挑你休息的时间作案。”
就这样,我们在雨中作乐,互相鼓劲,摸排线索。
后来,我成了空钩钓鱼的“谭太公”,“谭森明”这个本名倒不太用了。“谭太公钓鱼,线索上钩”,靠着这个方法,我们陆续摸排出好些公益诉讼线索。
日记点评
卓泽渊(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
禁渔期捕鱼、排放污染物等不法行为,都是对社会公益的侵害。作为国家检察机关能干些什么,是基层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应该思考并能够有所作为的重要方面。执法不能是被动的,执法监督不能是被动的。“空钩钓鱼”所获取的不是鱼,而是法律的尊严与实施。执法的主动性与执法效能往往成正比。用心执法、用情执法、用力执法与应付执法有着根本差异。监督执法的工作是长期的、日常的,需要付出耐心与耐力,许多时候,类似的“空钩钓鱼”都是必要且重要的。
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摘抄之三
背篓检察官故事背后的青春情怀使命
编者按
几个80后、90后年轻人,背着背篓、扛着检徽,一头扎进武陵山中,被山里的乡亲们亲切地叫作“背篓检察官”。
顶雨踩泥,披星戴月,“背篓检察官”将为民情怀装在心中,将群众的利益背在背篓里,行进在大山深处,服务在群众心坎。
他们没有办理惊天动地的贪腐大案,却解决了可能让乡亲们要命的“小事”;他们不像一些青年男女在繁华都市狂欢,却甘于在寂静山岭间为乡亲们守护公平正义。
一切的一切,皆因他们心里装着群众的冷暖,他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时代政法工作发展理念铭刻心头。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政法工作,必须把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背篓检察官”,正是将影响乡亲们切身利益的小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着新时代政法干警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铮铮誓言;正是用他们的赤诚和汗水,回答了新时代政法干警“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正是以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彰显出新时代政法干警的公仆情怀。
自7月16日起,开设“新时代‘背篓检察官’日记摘抄”专栏,摘编了10期“背篓检察官”的日记。这些朴实的日记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也让一些读者产生疑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怎样根植在这些90后的灵魂深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赴武陵山区,听听“背篓检察官”的心里话,寻找这份使命担当的来源。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让大家知道了武陵山,知道了山里土家族苗族群众常用的小背篓。
今天,我们的故事也从小背篓讲起。同样的背篓,同样的山,不同的是背背篓的人。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几位80、90后检察官(有的是检察室工作人员,文中统称检察官——记者注),经常背着背篓、扛着检徽进山,走乡串户,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背篓检察官”。
笔挺的制服,青春的面孔,背个山里人的背篓……这是舞台剧吗?当然不是。
如果再告诉你,这些“背篓检察官”还研发了一个重庆市检察机关统一使用的信息系统,你会不会更瞪大了眼睛?
“背篓检察官”究竟是些怎样的人?做些怎样的事?《法制日报》记者在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几度赴黔江,与他们一起进山,一起工作,近距离捕捉他们的点点滴滴,用镜头、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情怀。
背篓的故事
潘珂,濯水检察室主任,80后东北小伙儿,西南政法大学刑侦专业毕业。正是他带领几个刚毕业不久的90后小伙子,背起土气的背篓,主动走出检察室,走进大山,走村串户,把法治与正义送到每个角落。
“年轻人,和双肩包更配哟!”记者开着玩笑。
潘珂憨厚地笑笑说,在黔江乡下,老乡认为穿西装打领带提公文包还操着普通话的外地人多数是骗子,专卖夜明珠、假种子等。
他们曾屡被误解,哭笑不得,工作也无法开展。
后来有高人指点。镇上的一名老村支书对潘珂说:“你们提个包包,拿个干部杯,老乡不识字的多,不知道你是做啥的,理你们才怪。”
即将退休的检察官老徐也支招:“年轻人,乡里有乡里的办法,你把我的背篓背起,走走农户,脸皮厚才能搞工作。”老徐是土生土长的黔江人,也有个背篓。
试试吧。潘珂背起老徐的背篓,装上检徽、宣传资料、办公用品,带领检察室工作人员开始了上山下乡、走村串户。
渐渐地,“洋气的制服+土气的背篓+庄严的检徽”成了他们的名片。
老乡们也知道了检察院是什么地方、检察官可以帮他们做些什么事。
不仅背上背篓,潘珂这个东北小伙儿还努力学会了黔江话,能跟老乡用方言聊天。久而久之,由熟悉到信任,老乡们现在是数着日子盼着他们来,因为有烦心事、不平事可以有处说理,有人管了。
80多岁无儿无女的老人侯绍清终于拿回了被蒙走的2000元“巨款”,而老人连对方的具体姓名、联络方式都没有。
老人老泪纵横地拉着记者的手说:“这2000块钱相当于我4年的生活费啊,太感谢这些娃了!”
“背篓检察官”走进了山里,也走进了大山群众的心里。
“这些年轻人真是难能可贵!”黔江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余健华对记者感慨,“群众背背篓,他们就背背篓;群众说乡言乡语,他们就学乡言乡语。走村进户,深入群众。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但他们自觉地做了,而且坚持,这需要一种情操、一份情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就是发挥检察职能服务群众的表现。”
生长于重庆的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卓泽渊教授读了“背篓检察官”的工作日记后抑制不住激动,说唤起了儿时的记忆。“我相信这几个小伙子背背篓不是矫情,不是作秀,在山里走村串户很多地方车子是进不去的,背背篓实用又便利。同时,背篓一背,老百姓有了亲切感、认同感。这时,背篓就成了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象征和精神符号。”卓泽渊说。
高科技的故事
提到“背篓检察官”,许多人联想到的是“土气”,是“老旧”。
记者最初也这样想,等走近他们才发现思想落伍的是自己。
看看他们背篓中装的是什么?
无人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相机、执法记录仪……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仪器。
去村里的希望小学,带上电脑、投影仪,让留守儿童也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看上电影,并接受普法教育;
去林间水源,带上无人机航拍器、相机,寻找公益诉讼线索,固定证据;
为进一步方便老百姓,变上访为下访,用笔记本电脑打开与院里的远程视频连接,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与检察长对话;
……
再看看他们。
郑宜龙,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2017年,《人民的名义》大火,郑宜龙被主人公侯亮平所感染,毅然辞去了广州的高薪工作,考回重庆成为“背篓检察官”的一员。
2017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7个“智慧检务”建设典型事例,其中一个是“重庆市检察机关建设惠农扶贫资金项目数据共享信息系统”,而这就出自潘珂之手。
其他3人也都是高科技“粉丝”。土气与洋气、传统与现代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融合。“土”和“洋”都是为了群众的需求,为了人民的利益。
如果不是关心群众是否得到了足额的扶贫资金,如果不是走村入户核实信息,潘珂就不会研发出对扶贫资金的动态监管系统;
如果不是为了便利老百姓“少跑一公里”,他们就不会研究出移动远程视频;
如果不是为了留住绿水青山,为了公共利益,他们就不会用无人机……
黔江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杨勇介绍,院里的绩效考评系统、检务通App、检察室办公软件、流动检务车多媒体操控等也是出自他们之手。
“背篓检察官”走向田间地头,却同时又走在了“智慧检务”的前沿,踏着新时代潮流的节奏。
他们捡回了传统,却绝不落伍于现代。
青春的故事
不少接触过“背篓检察官”的人都会唏嘘:“啊,他们还那么年轻!”
除了检察室主任潘珂是80后,其他4人都是90后,其中3个94后。除了背篓,青春的脸庞、活跃的思想、工作状态里的一脸持重、采访中的略带羞涩、对“黑科技”的娴熟运用……都是他们身上的鲜明标签。
读着他们的日记,跟他们朝夕相处,你感受到的是他们的朝气,他们的上进,他们的快乐、单纯、满足,而不是抱怨、无奈、急躁。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青春岁月吗?
郑宜龙,那个被《人民的名义》剧中的侯亮平所感召入职的小伙子道出了他的心路历程——从憧憬到失落到使命感再到成就感。
侯亮平,与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斗智斗勇,办大案要案,英姿飒爽。
而郑宜龙和他的伙伴们,背着背篓上山下乡,释法说理,处理小矛盾小案件。这与侯亮平相比有着多大的反差?
“但是很快的,我感到了自己对于乡亲们的意义和价值。你无法拒绝他们眼巴巴望着你的目光,俨然你就是他们的守护神,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我们认为极小的事情在山里老百姓那里真的就是天大的事情,那种使命感和之后的成就感其实和侯亮平没什么不同。”郑宜龙有些动容。
另外3个94后谭森明、杨森、朗荣也在一旁点头,并感谢他们的“带头大哥”潘珂言传身教、身先士卒,给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工作上的引领。他们不负青春在广阔的山村度过,在这里流汗,在这里磨炼,也在这里升华。
他们走遍了辖区全部219个村居;他们主动上门为山里群众提供法律和非法律服务;他们出庭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他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寻找公益诉讼线索;他们为全黔江50多万人饮水水源地保护屡发检察建议……这是大事还是小事?有没有“专业化职业化”?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处长肖波说,他们就是流动的“12309,检察牵您手”,向群众传递司法的温度和关怀。
重庆市检察机关青联秘书长秦宇说,将号召全市青年检察干警向“背篓检察官”学习,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目标与群众路线、公仆情怀不能割裂,希望青年检察干警在最基层沉下来,用心用情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转隶后的新时代检察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青年检察干警行动起来,检察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 结伙盗掘2处古墓葬,...2024-11-23
- 一件件实事,为优化法...2024-11-23
- 广州天河:以检察之名...2024-11-23
- 全力攻克“卡脖子”技...2024-11-23
- 古力米日·吐尔逊:乡...2024-11-23
- 宁夏公安试点开展五项...2024-11-23
- 应勇在全国检察机关刑...2024-11-23
- 打好制度“补丁”提升...2024-11-23
- 王小洪在全国公安机关...2024-11-23
- 莆田市荔城区检察院扎...2020-02-11
- 2019年前11月追...2020-04-30
- 2019年全国铁路公...2020-04-30
- "百名红通人员"已有...2020-04-30
-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2020-04-30
- 2019年全国纪检监...2020-04-30
-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20-04-30
- 长治市“三零”单位创...2020-07-23
- 哄抬物价卖口罩遭罚 ...2020-04-30
- 执法内参通知2020-09-24
-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2020-07-15
- 温县汜水滩村有人偷挖...2021-05-24
- 致中共青岛市委王清宪...2020-11-25
- 公安县人民法院推诿并...2020-06-17
- 致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2020-11-25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农业农村部召开农业农...2020-05-26
- 致滕州市人民政府马宏...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