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舆情观察 >>正文

李抄手

时间:2024-01-21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长安网

  □ 张璟

  

  在我故乡的小镇上,有不少出名的餐饮字号,如“夏豆花”“温兔头”“徐鸭子”。它们有的经营了二三十年,拥有相当数量的忠实吃客;有的子承父业,生意红红火火,成为当地名小吃;也有的干出名气后就将品牌出让,终因品质下降被市场淘汰,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要说时间跨度最长的,当属专营抄手水饺的“李抄手”,至今已经传承了三代人,在小镇上首屈一指。

  

  听妈妈讲,第一代“李抄手”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它叫“农家味”,公私合营性质。小店就一个铺面宽,纵深一间屋子长,里面摆着六张小木方桌。不到三十岁的大李负责技术环节——剁馅、调馅、包抄手水饺、掌勺及调味,他的媳妇做后勤,上餐、洗碗、收钱、收拾桌子。

  

  我问妈妈:“‘农家味’好吃吗?跟后来的‘李抄手’比怎样?”妈妈一摇头说:“没吃过。家里的钱紧巴巴的,每天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还有闲钱去下馆子?”我不禁发问:“那时人们普遍穷,他生意能好吗?”妈妈说:“吃的人少,餐馆也少啊,整个镇上只有两家面食店,一家叫‘可味村’,卖各种口味的面条,另一家就是‘李抄手’。”

  

  过去镇上不像现在这么热闹,餐馆商店一家接一家。当时只有一条主街,几家小铺面在做生意,其余街道都是一间间的木板房,全是住家户。手头宽裕一些的人会去吃餐馆,生意还算可以。我也就是上学时路过朝里面看看。听着妈妈的讲述,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些画面:昏暗的小街上没什么人,一块块“顶天立地”的木板紧紧相连,筑成墙壁。“农家味”的小铺面里,大李两口子正打扫小店准备收工,一个强健有力的挑水工从附近井里担来两大桶水灌进水缸……

  

  “我第一次吃‘李抄手’还是跟你一起,在他儿子的店里了。”妈妈的话音将我从遐想中拉出来。说起这“李抄手”二代,我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从初中开始就常去吃,直到高中毕业,可谓常客。二代小店开在综合市场门口,位居黄金地段,人来人往,赶场的日子更是人流如梭。门头没有招牌,矮小瘦削的“李抄手”和他高大白胖的媳妇的反差身形就是醒目的标志。

  

  与镇上别的小餐馆相比,“李抄手”有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干净,洋灰地面、木头桌面、瓷砖灶台,哪儿哪儿都清爽整洁,没有一点垃圾或湿渍。给人好印象的还有小桌上搁放的木筷子,不似别家的要么湿乎乎像刚从水中捞出来,要么泛着黑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它们永远干干爽爽,新的一般,让人看着舒服。有些讲究的顾客餐前想把筷子插到煮抄手的大锅里用沸腾的水消消毒,每次都会被白净的老板娘制止,她总是嘴皮子利索地说:“你不用烫筷子,放心吃吧。我们每次洗完筷子都要用开水烫过,然后再晾干,保证没有问题。”她这么一说,几乎所有伸出去的手都不好意思地缩了回来。我只碰到过一次例外,那是一个孕妇指着自己的大肚子说:“我倒无所谓,但有他还是要小心点。”“李抄手”媳妇略显尴尬地欲言又止。筷子终于插进了大锅里。后来一次性筷子面世,“李抄手”第一时间引进,在他店里用餐的感觉就更好了。

  

  卫生状况过硬并非“李抄手”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肉馅质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日子富裕起来,我兜里装着爸妈给的零花钱,周末时常去街上的小餐馆解馋,遍尝镇上七八家店,每家抄手馅料什么水准我一清二楚,“李抄手”绝对是个中翘楚。第一是肉香味浓,不像有的抄手一大疙瘩馅压根吃不出肉味,完全靠淀粉充数。第二是肉的部位精,断然不会吃出肉筋之类的结缔组织影响口感。第三是刀功好,“李抄手”媳妇站在案板前,两把颇有份量的大刀左右开弓,将肉块剁得细腻入微,肉糜中再拌上适量水淀粉,二者浑然一体,吃不出丝毫颗粒感。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尚且能总结出一二三,大人们的眼睛更是雪亮。每当顾客心满意足地夸赞肉香时,“李抄手”媳妇总是乐呵呵地说:“放心吃,我们买的都是好肉。”有时,在灶台边忙碌的“李抄手”也会扭过头,一本正经地强调道:“我们的肉绝对是好肉。”“李抄手”生意火爆,大大碾压镇上的同行,别的店只能靠面条、粉条、抄手、水饺多种经营来站稳脚跟。

  

  “李抄手”的美味滋润了我的中学时代,后来我到外地上大学、工作,它就变成了乡愁的一部分,我只能趁休假回老家时去大快朵颐,那细爽滑溜的抄手皮、肉香醇厚的馅料和恰到好处的调味,真是对远方游子的心灵慰藉。

  

  有一年回去,“李抄手”却不见了踪影,一问妈妈才知道,两口子都退休了。“他儿子为什么不接班呢?”我问。妈妈说:“他儿子学习不错,上了大学,毕业以后在成都一家公司工作。”人往高处走,在多数人心目中,在大城市的公司任职肯定比在小镇开小餐馆要体面光鲜,我表示理解,不过心中也不免惋惜,以后再也没有口福了。

  

  前年暑假我带儿子回家探亲,正赶上一个餐馆开业大吉,门口摆放着两排花篮,门头上悬挂着大大的牌匾,上面竟赫然印着“李抄手”三个字。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带着老父老母和儿子赶紧去叙旧尝鲜。刚一进门,头发花白的“李抄手”媳妇就笑盈盈地打招呼:“欢迎啊!好久不见!”“你们不是退休了吗?怎么又开始干了?”妈妈问。“这次不是我们开店,是儿子开。这不年初他们刚生了二胎,打工那点钱不够用,还是自己做生意吧。”这时,前任老板娘被新任老板打断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把我们这个老字号传承下去,几十年两代人好不容易创出来的,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趁他们说话的功夫,我已将新店尽收眼底:老店两倍大小的面积,简洁的餐桌椅,一如既往洁净的环境。店里面老两口忙着,小两口也没闲着,按他们的介绍,这是有一个阶段的“传、帮、带”。掌勺、调味的还是老“李抄手”,手艺宝刀未老,食物鲜香依旧,不仅爸妈点头称赞,连儿子也吃得狼吞虎咽,一碗抄手下肚根本不过瘾,又要了一碗水饺。

  

  可好景不长,听妈妈说,过渡期结束没几天,小店的生意就冷清了许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还去探究过原因:其实馅料跟以前一样货真价实,没说的,但小李调的味道差了些意思,充其量算个一般般。成都人好吃嘴刁,谁会花钱去吃一般般的东西!清淡的生意持续了几个月,以前高峰时段座无虚席,现在常常门可罗雀。妈妈带着担忧在电话里说:“现在镇上有好多家抄手店,什么‘勾魂抄手’‘黄记豆瓣抄手’,生意都可以。‘李抄手’停了这么久重张开业,小李手艺又欠火候,这几个月都是赔钱赚吆喝,估计他们熬一段时间就要关门。”

  

  然而,那个大学毕业辞职回家重操家族旧业的小李,迄今已经坚持干了两年多。“李抄手”的大牌匾上虽然蒙上了些许灰尘,但店里的顾客却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了。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委政法委)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sbgw/20240119/28341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孤寒萧瑟

下一篇:温暖的柴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执法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执法调研网 zfdy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