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纪检纪实 >>正文

【安徽日报】访谈 | 虚假诉讼这一司法“顽疾”如何根治?

时间:2021-03-11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喜迎省两会】访谈 | 虚假诉讼这一司法“顽疾”如何根治?

  (1月12日《安徽日报》百姓问政 整版)

  ·面对面虚假诉讼这一司法“顽疾”有何特点、难点,该如何整治?记者对话司法部门相关负责人和法学专家——

  原标题

  强化追责惩戒 共筑司法诚信

  对话人:

  ●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 杨会友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常务副会长 李浩

  问

  记者:虚假诉讼有怎样的特点?

  杨会友:虚假诉讼案件隐蔽性强,案件当事人之间往往存在亲属、朋友等特殊利益关系,纠纷缺乏实质性对抗,多以调解方式结案。发生领域集中,虚假诉讼大多为财产性纠纷,其中民间借贷纠纷占比达82%。系列案件较多,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发现了成批量的“假官司”。法律从业人员时有参与,既有律师直接参与谋划的,也有审判人员收受当事人贿赂后违背事实作出错误裁判,助推或放任了虚假诉讼案件的发生。

  李浩:虚假诉讼双方当事人大多是恶意串通,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民事法律关系,虚构并不存在的民事纠纷。在诉讼过程中,对原告提出的作为诉讼请求依据的事实,被告往往全部予以承认,或者对原告主张的关键性的、核心的事实作出承认。因担心接受法官询问时露出马脚,当事人本人大多不出庭,或让诉讼代理人出庭参加诉讼。虚假诉讼案件往往通过法院调解结案,法院在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时,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愿意调解,经调解后很快就达成调解协议,由法院出具调解书。

  问

  记者: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有哪些难点?

  杨会友:一是发现难。虚假诉讼往往是经过事先谋划,精心伪造证据,然后在庭审上虚假陈述,不易被发现。二是调查难。检察机关虽然有调查核实权,但在实践中因缺少刚性保障,调查核实权只有在被调查对象愿意和主动配合下才能达到办案效果,其有效运用受到制约。三是惩戒追责难。虚假诉讼行为虽已入刑,但社会对虚假诉讼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行为人意识到虚假诉讼可能被识破后就申请撤诉,甚至在检察机关提出监督意见后,部分法院仍然裁定准许撤诉或只作撤销原裁判处理,致使行为人逃脱民事或刑事制裁。

  李浩:虚假诉讼主要发生在民事审判案件中,但民事法官要确认正在审理的案件为虚假诉讼难度很大。此外,《民事诉讼法》明确要求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法官也担心误把真实的诉讼作为虚假诉讼对待,会侵害当事人的诉权。防范虚假诉讼案件,需要借助检察、公安机关力量来应对,但是在实践中,不同司法机关对虚假诉讼概念和范围等存在认识分歧,有关机关协作查办虚假诉讼的配合衔接有时还不顺畅。

  问

  记者:整治虚假诉讼该如何发力?

  杨会友:多措并举拓展案源,着力破解发现难题。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聚焦民间借贷等重点领域精准监督、主动作为,及时办理一批民事虚假诉讼案件,同时将办案中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及时移交相关职能部门,持续深化监督效果。加大调查核实力度,检察机关对涉嫌虚假诉讼的案件,要通过查询卷宗、询问当事人和案外人、调取银行转账、专业鉴定等方式对有关虚假诉讼进行核实,并引导公安机关做好侦查工作。加大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惩戒和追责,通过提出监督意见和移送违法违纪线索,推动生效裁判及时纠错,以及对违法行为人及时追责,实现民事惩戒和刑事追责的“双管齐下”。

  李浩:法院应当把好防范虚假诉讼的第一道关口,对疑似虚假诉讼的案件,要加大依职权调查取证力度,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接受询问,慎重对待被告对原告诉讼请求作出的承认,在调解中查明案件事实是否真实。要建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联动机制,通过线索移送、办案协作、联合调研、案件研讨等方式,争取各方支持和配合,就虚假诉讼认定、惩戒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此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解析司法机关成功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典型案例,强化公民守法守信意识,形成全社会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合力。

  ·微话题1月10日,法人微博发布话题“如何让打‘假官司’无所遁形?”引发网友关注——

  @刚柔v:弥补法律空缺,增加“假诉讼”的法律成本和经济成本。让假诉讼者,望法生畏,望假止步,才能有效抑制假官司的乱象。

  @安和桥边的斑马:虚假诉讼不仅严重侵害第三方的权益,更损害司法权威,危害性极大。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不仅要对这种行为予以严惩,更需要在法院系统里建立案件信息平台。

  @踢过世界杯:《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虚假诉讼罪这一罪名,从法律层面上作出了相关规定。相信随着司法机关的不断打击和社会共同的普法宣传,此种现象会很快减少。(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整理)


原文链接:http://www.ah.jcy.gov.cn/jczt/jjslhyqkjc2021/mtjj2021/202101/t20210115_3105649.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执法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执法调研网 zfdy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